加入收藏设为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天传微博 v天传微信 v 欢迎进入天津传媒学院网站!

您的位置:天津传媒学院官网>> 名师讲堂网>> 讲座撷英>>正文内容

任艳(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从谈话节目到脱口秀 ——媒体话语范式的转变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03日作者:点击:

【来源:科研处】【打印文章】

摘要:

谈话节目和脱口秀,尽管从播出平台、节目基本形式的设计都不一样,但谈话节目这个概念其实不是原创,而是talk show的翻译名称,西方的talk show节目我们把他们翻译成了谈话节目,但其实台湾、香港地区,仍然被翻译为脱口秀。

通常来说,采用脱口秀这个翻译,可能会更符合这种节目形态本身的特征。在部分教材中,还能够看到对于谈话节目的解释就是,在严谨的后台设计的基础上,强调一种即兴表达的方式,注重喜剧性、戏剧化等等。这其实是来源于对脱口秀的描述,但实际上有很多专家学者坚持使用“谈话节目”这样的翻译方式。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谈话节目和脱口秀仿佛是相同的。

但无可辩驳的是,在这类节目刚出现的时候,使用的是“谈话节目”这样一个翻译方式,直到2010年之后才改为脱口秀的称呼方式。

在文艺理论的课程中,有一个概念,就是把文本(discuss)看做一个对话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独的作品。这一概念对我们思考“谈话节目”到“脱口秀”的转变过程十分有帮助。

一、早期发展和第一次高潮

谈话节目有非常明确的诞生时间,1993年1月18日上海东方电视台,《东方直播室》栏目。尽管很多人会把1996年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作为谈话类节目的开端,那是因为《实话实说》推动了谈话类节目的潮流。

这样的节目创造了四个价值和意义。第一,使中国观众第一次发现了谈话节目的重要性;第二,第一次认识了谈话节目的形式质感和在电视上进行语言交流的乐趣;第三,第一次认识到主持人的人格魅力;第四,引导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潮流。

这时的谈话类节目有一个非常严肃的的社会化功能设置,并不是用来娱乐或者慰藉情感,所以把它叫做“谈话节目”,而不是“谈话秀”或者“脱口秀”。

二、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瓶颈期

在2001年到2003年之间,这类节目出现了一个大的“滑坡”,电视谈话节目急需创新。除了《艺术人生》这类温情路线的节目意外,大量的“谈话节目”遇到了瓶颈,并且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港台、海外的谈话类节目也在不断地涌入内地。

从2003年到2010年期间,大量的谈话节目不断地在进行创新,试图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比如《杨澜访谈录》《超级访问》《心相约-说出你的故事》《锵锵三人行》,而香港地区的节目《康熙来了》进入内地之后以完全不同的风格使其迅速占领了一部分市场。总之,在这一时期,谈话类节目的格调被逐渐拉到了生活层面上,风格也从严肃逐渐向搞笑转变。

三、走向“脱口秀时代”

从2011年到现在,我们称其为“脱口秀时代”,涌现出了《咏乐汇》《壹周·立波秀》《今晚80后脱口秀》等大量的新式谈话类节目,这些节目跟前期的谈话节目非常的不一样。简单来说,这些节目都是由一些零星的小段子、短小的文案组成的,但又有着清晰的观点,以及嬉笑怒骂、自在随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如果拿来与早期的谈话节目比较,早期的谈话节目里面,其实是观点的碰撞,到最后可能都不会给出明确的结论。可脱口秀节目,每一个有价值的段落其实都是观点输出,观点被接受,段子才能被认可。我觉得这是脱口秀这个时代的脱口秀节目体现出来的一种总体特征。

四、关于谈话节目背后的话语逻辑的思考

通过从谈话节目到脱口秀的一个发展脉络的梳理,可以加深我们对节目背后的话语逻辑问题的理解。

从最初的谈话节目到脱口秀的转变,在话语逻辑上主要是三点变化。第一,从谈话的双向交流到单向输出;第二,“场”效应,从冷静到狂欢;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价值观的渗透与表达,怎么样的价值观更契合现实社会当中的观众的需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