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 | 天传微博 v | 天传微信 v 欢迎进入天津传媒学院网站!
一、合格评估指标有关说明
(一)新方案研制的总体界定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以下简称“合格评估方案”)适用于未参加过上一轮教学工作评估的各类新建本科学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
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通过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推动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新建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合格评估方案的制定从新建院校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需要出发,努力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走势与发展方向。合格评估方案强调新建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强调重视培养学生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对学生的指导服务;强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认真开展评建工作。
4.评估指标中“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或“基本要求”均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的限制招生的要求。
5. 二级指标的主要观测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评价某二级指标时除考察主要观测点所列内容外,还要结合与其相关的其它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新方案研制的总体思路
1.妥善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持评估方案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创新。新方案继续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方针,统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规范、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关系。
2.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建立适应新建院校需要的评估指标体系。新建本科院校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条件达标和管理规范的问题。因此,新方案通过建立以促进经费投入、促进教学建设、促进管理规范、促进质量提高为重点的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新建院校教学工作宏观管理与指导,使新建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保证。
3.引导新建院校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新方案强调学校应主动适应和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一系列环节上突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三)新方案的调整和变化
1.注重考察领导能力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把原“办学指导思想”改为“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增加“领导作用”和“人才培养模式”两个二级指标,不仅考察学校是否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更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同时考察是否制定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2.注重建设一支符合新建院校办学定位的师资队伍。增加了“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两个二级指标,侧重要求学校加强教师的培养,提出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的培养,加强专业教师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并特别提出应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引导新建院校建设一支具有发展后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
3.注重考察地方政府对学校的经费投入。把原“教学经费”改为“经费投入”,不仅考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还要考察政府(主办方)投入。拟根据国情采用“学校举办方(含政府、行业和民办高校投资者)生均拨款分别达到或超过上一年本区域(东部、中部、西部)平均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政府经费投入,又照顾到区域的实际差别。
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公报的数据测算,如果使用“区域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平均值”这个指标,对西部11个省、自治区来说,有9个省、自治区没有达到标准;对中部10个省来说,有5个省没有达到标准;对东部7个省来说,有4个省没有达到标准。因此,总体看来,这个指标对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加大高等教育投入有促进作用,对保持新建院校办学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投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4.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方案的设计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和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统领作用,把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条主线贯彻始终,从而使指标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比较严密,既体现了“三个符合度”【学校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质量标准)的程度】的评估原则,又有利于新建院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的实现。
5.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将原方案一级指标“学风”改成“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设置“学风建设”、“课外活动”、“指导与服务”等二级指标。一方面强调从学校整体氛围和制度建设上改善学生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强调学校应在学习指导、就业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6.重视实践教学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对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如要求50%的毕业论文(设计)要在实验室、工程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完成,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理工农医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比例有适当的提高。对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要求贯彻在评估标准体系的始终,从办学思路到制定各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标准,基本建立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要求明确具体。这样有利于与审核评估的衔接。
7.不设“特色项目”和核心指标。鉴于新建院校的实际情况,新方案不设特色项目,但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等相关的评估标准中,注重引导学校培育自身的特色。
新方案不设核心指标,一是为了进一步简化评估的程序,规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作为合格评估,其指标应该是最低标准,高校都应该基本达到这些要求。
二、合格评估指标内涵
1 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
二级指标:学校定位;领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
评估中心解读: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领导是办学思路的策划者,因此,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虚指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能反映办学思路,评估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都应该是办学思路的支撑和印证。
专家解读: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它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办学思路不是抽象的,它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它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合格评估方案》的各级指标都会与办学思路有关。考察一所学校的办学思路,不仅要看它的二级指标,还要看《评估方案》 的其他指标,如师资、资源配置、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领导作用则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
1.1 学校定位
主要观测点:学校定位与规划
1.1.1学校定位与规划
基本要求:学校办学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注重办学特色培育。
评估中心解读:办学定位主要指: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类型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考察学校定位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四个为主”: 一是以服务地方为主,看其专业布局是否面向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看其本科生比例是否适当;三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看其是否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四是以教学为主,看其是否科学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依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和发展潜力,注重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定位不是一个口号,要通过审阅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等材料,考察培养方案及培养过程,分析人才培养与办学定位的符合度。
专家解读:“学校定位”主要是指,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自身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培养人才的层次、类型和人才的主要服务面向。
所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是学校的定位要适应国民经济或区域经济的要求,要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或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条件。
“学校的总体目标”是指学校在国内外高等学校中的位置;学校的学科结构(理工农医管经文等);学校的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型);学校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
“人才的类型”是指应用型、研究型、研究应用型。
“服务面向”有两层含义:一是为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全国服务。二是培养学生主要从事研究、开发等基层的一些实际工作。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专业建设规划对保证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稳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尤其是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建设规划要合理,要适应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要符合学校自身条件(有相应学科支持),要遵循教育规律。
专业的总体布局和结构要符合学校的定位,有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行业或地区有一定影响的优势或特色专业。
学校规划的目标应体现学校的定位,其相应措施是为了保证学校定位的实现。考察学校定位必须考察学校的规划,包括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这四个规划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在一个总规划中,内含这四部分内容。
李志宏解读:★有规划:要符合区域发展需要、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体现所在、所生、所长的优势和趋势。★把服务区域和功能域用阶段目标明确表达出来。★引导学校办出地方或行业特色。
1.2 领导作用
主要观测点:领导体制;领导能力;教学中心地位
1.2.1 领导体制
基本要求:领导体制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学校董事会(或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党委会机构发挥了各自的职能;建立了学校发展决策咨询机构并很好发挥了作用;建立了学校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监督、建言献策的机制。
李志宏解读:★旨在强化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和依法治校。
1.2.2 领导能力
基本要求:各级领导班子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和教学规律,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较强。
评估中心解读:校级领导不仅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和凝聚人心的能力,更要懂办学、懂教育。中层领导对学校办学思路具有较强的贯彻能力、对教学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专家解读:(1)各级领导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教育思想观念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先导和动力,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和要求。学校的一切改革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具有时代特征,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转变。现在的时代,我们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要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质量观、人才观。学校要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观念。结合学校的定位,制定质量标准并切实实行。在制定质量标准时,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来要求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质量标准应区别于精英教育阶段的;另外不同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承担的任务不同,质量标准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应该是一样的,学校根据定位对培养的人才还提出不同的要求。
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要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统一性与多样性、“成人”与“成才”、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等关系。
(2)学校的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负有重大责任,应该做到责任明确。学校的党政一把手要统筹学校的各项工作,把主要精力真正转移到教学工作上来,把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领导在治学过程中,首先要带头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应有一个先于行动的核心理念,在观念、制度、工作上有所创新。学校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应当明确、清楚。
(3)各级领导要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认真落实学校发展规划和目标。
(4)侧重考察学校是否具有一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理念先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较强的各级领导班子,这对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未来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李志宏解读:★领导班子健全,相对稳定,结构合理,重视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在专科向本科的转型期,领导(含中层)作用尤为关键:一是校领导具有战略思维能力,谋划发展能力凝聚人心能力;二是中层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贯彻能力及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
1.2.3 教学中心地位
基本要求: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政策与措施,重视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明确,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
评估中心解读: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主要考察教学中心地位的具体政策与措施及落实情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师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师生对主要职能部门服务教学的评价等。
专家解读: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因此,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是有实际的含义的,是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考察的:是否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基本构建了质量保证体系;党政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是否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是否处于优先地位,并有稳定的来源;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责任是否明确;各职能部门是否都能围绕育人进行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服务,师生满意度高;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尤其是利益分配方面)是否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是否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育人工作是否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等。关键在于落实。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育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因此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时,学校应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李志宏解读:★本科教育起始阶段应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处理好高校四项职能的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基础;社会服务是方向;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引领。★职能部门要服务于学校中心任务,师生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效果的主要依据。
石院长在2012年度教学工作会议上关于“教学中心地位”的讲话:
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不是一句空话,它有实际的涵义和具体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能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学校能够正确处理人才培养、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
第三,学校对教学经费投入处于优先的地位,并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第四,各个职能部门都能围绕育人开展工作,并能主动为教学、教师和学生服务。
第五,学校的各项政策和规定都能体现对教学的重视。
第六,教师能潜心教学;在对教师的考核中,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第七,育人工作已经成为学校的舆论中心,教师和学生都能深切感受到这一点。
因此,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就是要坚持教学质量“一把手”负责制不动摇,坚持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动摇;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制度体系;努力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关注教学、全员关心教学”的良好氛围;积极调动上下、内外各方面的因素,从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以及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几个方面入手,实实在在抓一些具体工作,真真切切见到实效。
1.3 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观测点:人才培养思路;产学研合作教育
1.3.1 人才培养思路
基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清晰,效果明显;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评估中心解读:人才培养思路考察学校是否坚持育人为本,是否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要在专业层面考察学校对应用型人才的规格要求是否清晰?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效?培养方案是否注重德育为先、能力为重?能否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因材施教等等。
专家解读:(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办学定位核心定位。目标定位是行为主体为了实现行为规范而对多种可能达到的目标所进行的理性选择。目标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标志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性判断和科学思考,相对于理念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明确现代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办好学校教育,为当地社会和经济服务的前提。
(2)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与支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关系到深化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3)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它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a.培养目标和规格;
b.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
c.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
d.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
(4)人才培养思路、措施与效果。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出台行之有效的措施与办法,制定培养计划、构建培养体系、建立评价系统、形成培养机制,就业率达90%以上。
李志宏解读:★学校主体上一定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标规格可多样性;★如何面向多数学生因材施教?
1.3.2产学研合作教育
基本要求: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并取得较好效果。
评估中心解读:产学研合作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和具体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是否以业界为主导?是否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效果如何?指标体系中的合作教育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考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只看自评报告,重在剖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考察教学过程。
专家解读: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办学方式,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践环境的培育;强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平台拓展与实际效果,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在大学4年期间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工作,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为一体,真正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李志宏解读:★产学研合作应该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必由之路,学校应该有整体推进措施。★合作办专业、合作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是具体要求;长远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体系化、制度化、契约化、互动共赢是努力方向。
2 教师队伍
二级指标:数量与结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培养培训
评估中心解读:教师是办学的第一核心资源,合格的高等学校必须要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教师队伍既是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问题,也是合格评估重点考察的内容。
专家解读: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因此说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是关键,教师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将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一定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2.1 数量与结构
主要观测点:生师比;队伍结构
新建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近年来面临因扩大规模带来的师资紧张、结构性短缺、师生比例不足等问题。但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数量紧张是相对紧张,主要是结构不合理,一是教师本科教学经验不足,二是新专业多,专业带头人数量不足,教师数量不平衡。
2.1.1生师比
基本要求:全校生师比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各专业的教师数量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合理的控制班级授课规模,有足够数量的教师参与学生学习辅导;自有教师数量不低于专任教师总数的50%。
评估中心解读:在分析生师比,评估专家除考察总师生比外,还要分别考察各专业教师数量,尤其是新办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是否满足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避免用总师生比掩盖个别专业师资不足问题。考察教师数量除查看人事部门提供的资料外,还要分析合班上课学生数和教师工作量。
民办高校专任教师计算方法:自有教师及外聘教师中聘期二年(含)以上并满足学校规定教学工作量的教师按1:1计入,聘期一年至二年的外聘教师按50%计入,聘期不足一年的不计入专任教师数。
专家解读:生师比为折合学生数与教师总数之比。专任教师是指具有高等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的在编教师,并承担教学工作的人员。专任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可以是各层次的授课工作,也可以是其他教学形式,如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等。外聘教师包括返聘教师、外教和其他不在编教师。
李志宏解读:★以总量为总体判断、分析专业满足度,总量与专业数量的关系。★不仅看现状,也看发展趋势。
怎样计算兼职教师数量?(2.1)
★兼职教师与在编主讲教师在学历和职称上要求不同。★有协议,有报酬。 ★满足学校教学工作量要求。
2.1.2队伍结构
基本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在编的主讲教师中90%以上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等结构合理,有一定数量的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整体素质能满足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评估中心解读:在考察师资结构时,除分析年龄、学历、职称等常规指标外,还要依据办学定位,考察教师队伍的知识能力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教师中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情况。一般来讲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认为属于具备专业(行业)从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职称;
◇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或有专业资格考评员资格:
◇近五年在业内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连续一年或累计达到二年;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三项及以上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使用,效益良好;
◇主持过(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这些项目在教学中产生了较好效果。
专家解读:研究生学位是指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在读的可以作为参考。
分析教师的结构状态时采用的是师资。这里的师资专指学校在编的、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即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的教师。
符合岗位资格是指:主讲教师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主讲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90%。主讲教师是每学年给本科生主讲课程的教师,给其他层次授课的教师和指导毕业论文、实践等教师不计算在内。
师资的整体结构要合理,要符合学校的定位,要适应教学需要,要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考察(都合理才算合格):
(1)全校师资的自然状况。数量、学科、学缘、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各系分布状况等。
(2)学科发展状况。教师的科研状况;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新学科、新专业的师资状况。
(3)主要基础课和主干课教师队伍状况。重点考察基础课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情况等。
(4)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状况。
师资队伍发展趋势良好,它应有学科带头人,已形成学术梯队,并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学校要有稳定的学科带头人、学术梯队和骨干教师。专家将考核学校进出师资的职称和学历等。
李志宏解读:★教师的结构与人才培养需求的矛盾是多数学校的难点。★“双师型”主要是指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
2.2教育教学水平
主要观测点:师德水平;教学水平
2.2.1师德水平
基本要求: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教书育人,从严执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评估中心解读:师德对学生成人成才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风,因此要考察教师履行岗位职责,教书育人等情况,看大多数教师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从严执教,遵守学术道德。
专家解读:教师风范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的体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性表现。教师风范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学校的名牌实质是教师风范的名牌。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师风范主要内容是:敬业与乐业,爱生与奉献,竞争与合作,为人师表与言传身教,育人与自育。江泽民主席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上,对教师提出的:“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督学、与时俱进”,是对教师风范的最好概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要反映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书育人等方面。
学校要重视师德建设,制定教师岗位职责,采取措施,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教师要严格履行岗位职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是指领导和教师集体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科学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规范的教学管理,全身心投入的教学态度。“教书育人”是指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学质量高低,是以实施培养方案的效果,能否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来衡量的。评估时要综合看: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进行的各种教学评估资料,专家抽查情况,考试试卷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审阅情况,学生对调查问卷回答情况,专家随机听课时对教师的评价以及专家对用人单位和学生考察的结果。在学术研究领域能遵守学术道德规范。
2.2.2教学水平
基本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指导总体上能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满意。
评估中心解读:教学水平重点在考察学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不是以教师个体的水平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除听课外,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等多方面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判断。
专家解读:学校及各系制定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对于青年教师进校1-3年内着重培养教学能力,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指导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具体做到:
一是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能否搞好,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一,了解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与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其二,认真研究和消化教材,确定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其三,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写好教案和讲稿。但要注意千万别照讲稿念,这样的做法学生不爱听,希望改进。
二是课堂讲授阶段。
第一是教师要为人师表,要言传身教。这就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风要正,观点正确,言之有物,讲课仪态要端正。
第二是教师上课,要提前到教室,千万别迟到,教师上课迟到是教学事故。
第三教师上第一堂课时,一定要作自我介绍。
第四是教师讲课,要站着讲,青年教师更应该如此。老师对学生讲课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对老师讲授内容的反馈和听课情绪。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听课情绪,对自己的讲授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予以适当调整,只有站在那里讲课的教师,才能够比较全面而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情绪。
第五,加强对课堂的管理,学会组织课堂教学,要强调课堂纪律,要把学生情绪调动到听课方面来,使学生进入到听课的状态之中。这是教师讲课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第六是讲课要投入,有激情,富于感染力。为了使自己的课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爱听,教师讲课一定要投入。需要注意的是,每讲一课,要有总结。有总结,才会不断前进,不断提高,才会逐渐掌握教学规律。
第七是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师生互动。有一些老师讲课,只是看自己电脑上的内容一直讲下去,也不提问学生。这样的课堂秩序好像很不错,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听,而是安安静静在下面干“私活”,这就失去了上课的意义。教师不能只顾自己把课讲下去。教师的责任不仅要使学生接受讲授的内容,还能使他们提出问题。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能真正解决一些学生思想存在的、与本课程有关的问题,学生就会对这门课感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这个环节,必须抓住它,千万忽略不得。同时,讲课使用的资料要新、要准确,讲课的语言要干净。
第八,讲课时手势是可以的,用得当了,可以增加讲课的效果。但是手势使用不宜过多,否则就适得其反。在使用多媒体时,屏幕上的字体不要太小,坐在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影响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掌握。
第九是每上一次课,先复习旧课,再讲新课,但是复习的时间不宜过长。
三是课后总结阶段。教师在课堂上讲好课,这标志着教师完成了主要的教学任务,但是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全部。课后要做的工作包括:要注意听取学生对讲课的反应,主动征求学生的意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态度,认真总结,发扬优点克服不足;要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采取的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参观、实践、出复习题、下节课提问等;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批改以后一定要讲评,对好的要表扬,甚至可以将平时成绩提高一点;对差的,一定要说明差在哪里,并提出改进的办法。
学校、各系要认真组织教学督导,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建立健全教学水平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让学生基本满意。
李志宏解读:★注重整体判断,不以偏概全。★分析教学内容、试卷水平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符合度。 ★从毕业论文指导情况和试卷分析等可看出教学水平和教风。★重点看学生和毕业生的评价。
2.3培养培训
主要观测点:培养培训
基本要求:有计划开展了教学团队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初见成效;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措施;有加强教师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的措施,效果较好;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有规划、有措施、有实效。
评估中心解读:新建本科院校的青年教师比例普遍偏高,因此教师培养培训非常重要,十分必要考察教师培养培训,一看学校对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视程度,看是否有“导师制”、“助教制”、行业实践等有效措施,全面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专业实践能力:二是看专业带头人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成效:三是看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脱产或在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专家解读:侧重要求学校有计划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学科、学术、教学等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加强专业教师职业经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规划,措施落实,效果明显,引导新建院校建设一支具有发展后劲、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根据《规划纲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加强师德建设,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进一步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要加强对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评价的首要内容。
第二,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的体系,优化队伍结构,不断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高校来讲,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
第三,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要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落实和完善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要大力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
第四,健全教师的管理制度。要严格教师资格制度,制定教师资格标准,要深化教育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加强岗位管理。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求构成的人才评价体系。另外,还要制定和完善教师编制标准,加强对校长的管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提高管理水平等等。
李志宏解读:★重使用轻培养是普遍问题,学校应该有整体师资培训规划和经费保障。★针对每个青年教师应有具体培养计划。 ★注意发挥二级院系的作用。
3 教学条件与利用
二级指标:教学基本设施;经费投入
教学条件与利用主要考察办学的基本条件,但要充分理解对办学条件提出要求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已有条件提高培养质量,也就是说要考察学校的投入产出比,考察教学条件建设以及现有条件的利用程度。
一方面要充分理解提出办学条件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处理好资源占有与利用的关系。
3.1 教学基本设施
主要观测点:实验室、实习场所与利用;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与利用;校舍、运动场所及设施建设与利用
评估中心解读:按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规定标准考察。在考察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时,要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要看设备利用率和跟随行业技术发展的设备更新率;对于图书资判,既要考察数量,也要考察过期书籍淘汰情况和学生利用情况。
3.1.1实验室、实习场所建设与利用
基本要求: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及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实验室、实习场所的配置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较高。
专家解读:教学科研仪器值是指单价在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值。计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用的学生数为折合学生数。统计实验室使用率和生均使用面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验开出率达90%以上。
李志宏解读:★如何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的空间是需关注的问题。
3.1.2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
基本要求:生均藏书量和生均年进书量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图书资料(含电子类图书)能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利用率高;重视校园网及网络资源建设,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专家解读: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所用学生数是折合学生数。图书馆管理手段先进,使用效果好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现代化手段采集、交流信息、管理能作到使用方便、效率高、利用率高。
校园网建设主要考察建设水平、运行情况、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在校园网建设中,要加快建设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李志宏解读:★图书资料的利用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学风状况。★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反映了教学观念和水平。
3.1.1校舍、运动场、活动场所设施建设与利用
基本要求: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国家办学条件要求;教室、实验室、实习场所和附属用房面积以及其它相关校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利用率较高。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及相关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专家解读:校舍状况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是参照教育部教发[2004]2号文件。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中,教学行政用房是指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及行政办公用房,这里用的学生数是全日制的在校生数。建筑面积指已经使用的,有产权的建筑物的面积。在建的建筑物可以统计,但仅供参考,不作为打分的依据。
“各类功能教室齐备,很好的满足教学需要”是指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教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绘画绘图教室等能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室需要,能给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
学校的实践教学除在学校的实验室、实习场所进行外,还应根据学校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规划、选择、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形成完善的实习基地群。实习基地应具备:稳定的场所;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有稳定的教室和辅助人员队伍;有实习项目;场地、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
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及体育设施统计,使用率高,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根据教育部教高司函[2005]7号文件要求,对于生均图书、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一方面要坚持标准,被评学校要按标准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在被评学校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电子图书利用情况较好或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的条件下,专家组可以实事求是地做出判断。
3.2经费投入
主要观测点:教学经费投入
合格标准:教学经费投入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且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逐步增长。
评估中解读:经费投入主要考察对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保障性因素。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均或多或少地面临着教学设施陈旧、政府投入少、经费和事业发展矛盾突出、新校区建设负债等问题,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考察教学经费投入,不仅从宏观上了解教学经费是否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在数量上还要考察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是否低于13%。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是否达到1200元人民币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增长而逐步增长。其中学费收入是指学校实收本、专科生的学费总数。
专家解读: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指学校开展普通本专科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302类),不包括教学专项拨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考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专用材料费(含体育维持费等)、劳务费、其他教学商品和服务支出(含学生活动费、教学咨询研究机构会员费、教学改革科研业务费、委托业务费等)。取会计决算数。计算公式为: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205类教育拨款扣除专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
学校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切实把教学工作作为经费投入重点,加大对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并保证教学日常运行支出逐年有所增长。特别要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专项经费,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增长的情况,是考察学校近三年用于每个学生的教学运行基本经费在数量上的变化趋势。分别统计近三年内,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的分项值和总值。计算生均值所用学生数为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的自然人数。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1200元人民币.
特别要注意统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和学生数所用的时间应统一,规定是用每年12月31日的数据。
李志宏解读:★比例标准: 比例标准:{[302类] -专项}/{ [205类] -专项+学费}>=13%。★定量>=1200元/人均(这是目前的标准)。★随教育事业费的增长而逐渐增长。
4 专业与课程建设
二级指标: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
评估中心解读:专业与课程建设是教学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对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考察专业与课程建设重点是看学校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专家解读:重点要看学校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改造,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思路是否清晰,措施是否得力,效果是否明显。
4.1专业建设
主要观测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培养方案
4.1.1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
基本要求:有明确的专业设置标准和合理的建设规划,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总体合理;注重特色专业的培育。
评估中心解读: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一是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是否制定了专业建设规划,是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二是看专业布局是否符合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否有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结构是否合理;三是看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有无专业设置标准及条件要求。
专家解读:制定有《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有科学的论证,措施落实,效果明显。每年能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调整专业,专业结构与布局总体合理,符合学校的定位、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遴选有特色专业,建设成效突出。
李志宏解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专业建设在学生培养中作用更直接。★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标准、有程序、符合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结构合理。★重视新专业建设,大力发展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纲要22条)。
4.1.2培养方案
合格标准:培养方案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构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人文社会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不低于20%,理工农医类专业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培养方案执行情况良好。
评估中心解读: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保证培养规格与质量的法规性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和安排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考察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一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二是要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技术路线和论证过程;三是要考察课程体系是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实践教学时间是否满足《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四要考察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及稳定性。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把握不准,存在简单模仿传统本科状况,课程体系的区分度不足,环节设置的目的性差,实践教学缺乏体系性,培养方案调整较多,执行稳定性差等,需要评估专家关注并指导。
专家解读: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它是学生在校学习几年中,课内、课外的总体安排。培养方案这一观测点重点考察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和执行情况。指导思想和原则要体现学校的定位,体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观念,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流。内容要体现学校所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执行培养方案严格,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文件作保证。专家进校考察培养方案、教学任务书、课表是否一致,有否相应的变动手续等。
李志宏解读:★专业培养方案应反映培养目标要求,课程体系及培养方案应能支撑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应认真落实,不能随意变动。
4.2 课程与教学
主要观测点: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4.2.1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
基本要求: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标准、有措施、有成效;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开设了足够数量的选修课;教学内容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注重教材建设,有科学的教材选用和质量监管制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能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评估中心解读: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设的规划性差、不够科学,课程建设的主次顺序不清晰,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性不够。因此,本观测点要求参评学校依据培养目标定位优先建好主干课程,科学整合一般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有序开展课程建设基本要求是所有开设的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且严格执行。在教材选用上,并未强调选用获奖教材,而是强调教材选用的科学性和评价机制,注重教材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在多媒体使用上,并未规定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比例,而是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合理使用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要求,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专家解读: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特征。
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重点考察教学内容与课程资源建设的总体思路、具体计划、配套措施、执行情况和已取得的成果。学校应根据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从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进行优质课程建设、系列课程建设(特色课程、重点课程)、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和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批教学质量高,有特色的本科优质课程。
专家还从以下几方面考察课程:(1)改革和教育思想观念相适应。(2)重视学生考核方法的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能够考核学生的能力。(3)教学改革的成果即获奖情况。
要注重健全、完善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机制,严把教材质量关。要选用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和新版教材。有条件的学校,要做好教材编写的规划,并采取措施,支持出版有特色的教材。
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等信息的新技术)。根据教育部【2005】1号文件的精神,国家重点建设(即“211”建设)的大学,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30%,一般院校仍为15%。2005年前,按《水平评估方案》执行,2005年及以后,按教育部【2005】1号文件执行。
李志宏解读:★课程不仅是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课程,重视大纲的落实。★重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建设。
4.2.2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基本要求:有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政策和措施,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培养,教师能够开展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多样。
评估中心解读: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主要考察学校是否制定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以及教师的参与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突出;教学方法是否能够体现师生互动,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指标尤其强调了考试方法改革,旨在利用学习评价这个指挥棒,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
专家解读:制定有教研室发展规划与执行计划,有详细的教研室活动记录;每门课程均开展集体备课、同行评价、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教学相长会等活动。
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心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案例分析等授课方式,避免课程讲授过度的现象,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只讲重点和难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量,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要求,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科学、多样。学生学习评价方法、考核方式的改进有专门的论证和依据。
李志宏解读:★教学方法的改革比教学内容改革要难,学校应该有措施推动。★课程考核也是保障质量和目标指向的关键环节,提倡科学多样的考核方式。
4.3 实践教学
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
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应和相关的课程保持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关系。
4.3.1实验教学
基本要求: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评估中心解读:实验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观测点要求实验开出率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在考察实验开出率时,须注意了解每组的人数,以确保实验教学效果。观测点中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没做硬性规定,但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开放考察的是开放的范围、时间、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是指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有合理分布,并且作为实验指导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提倡授课教师参与实验指导,密切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
专家解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强化实践育人意识,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和实验教学大纲,科学地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学校学科的结构。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践环节教学。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或创新活动。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
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的知识。
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而且是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开放要考察开放的范围、开放的时间、开放的内容和对学生的覆盖面。
李志宏解读:★关注实验指导人员数量和结构。★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4.3.2实习实训
基本要求: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时间和经费有保证;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较好。
评估中心解读:实习实训主要是考察学校能否与业界密切合作并建设稳定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习和实训经费是否有保障;采取什么措施保障实习实训时间,效果如何等。这里强调实习实训不仅要有时间保障,还要科学制订实习实训方案,要有胜任的指导人员,要改革效果考核方法。
专家解读:实习和实训主要考察时间、措施、效果。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实习和实训的时间、经费、效果。要建立健全指导教师选拔制度,实习实训考核制度,切实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实习实训体系,满足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李志宏解读:★导向:全面的合作教育非常重要。★实习实训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时间、经费、指导必须到位。
4.3.3社会实践
基本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把教师参加和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计入工作量。
评估中心解读: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培养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充分认识其作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把社会实践纳入培养方案并规定学时学分,采取有效地管理模式和科学的考核方法,确保效果。
专家解读:社会实践包括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本、专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开展活动的时间不少于两周。要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规定学时学分,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同时,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组织高校干部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此外,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并定期评选表彰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和优秀基地。
李志宏解读:★社会实践主要是指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等有组织的以认识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导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
4.3.4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
基本要求: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有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论文(设计)质量合格。
评估中心解读: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中综合训练是指不同类型学校或专业在毕业前结合专业教育能力所进行的类似于毕业设计的综合教育环节,如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是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
评价毕业设计(论文)与综合训练主要看三点:一是选题。选题性质、难度、份量是否体现综合训练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结合专业实际,注重真题真做,是否一半以上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二是过程管理。主要看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是否适当,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学生,是否有过程管理和监控措施。三是看成果是否规范。主要看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工具的能力、写作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等。
专家解读:毕业设计(论文)包括不同科类毕业汇报演出、作品展示、医学临床实习、社会调查报告等。本科生毕业论文环节的作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对学生是一次专业能力的综合训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既反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质量,也反映教师的水平和学校管理的水平。要有50%以上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
考察毕业论文时或毕业设计,首先看选题,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综合训练等能否达到培养方案目标要求,选题是否结合实际;专家还看选题是否前沿,有无明显的错误等;通过选题看指导教师有否科研工作背景、实际工作(例如工程)背景,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适当,保证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与学生交流、讨论。其次是考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质量;除考察本身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外,还应考察以下几方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工作中应用各种工具(包括查阅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某些学科的经济分析能力;撰写科研报告、论文、设计和表达、交流的能力;在工作中的团队协作能力。
李志宏解读:★提倡真题真做。★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教学水平、师德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反映。“比例适当”是保证质量的基础。
5 质量管理
二级指标: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学校是评估和质量保障的主体,学校应建立自我评估制度,树立质量意识,严把教学质量监控关,提高教学管理队伍水平,完善管理模式,建立内部质量保障和监控的长效机制。
5.1 教学管理队伍
主要观测点:结构与素质
5.1.1结构与素质
基本要求:结构较为合理,队伍基本稳定,服务意识较强;注重教学管理队伍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管理研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实践成果。
评估中心解读:教学管理队伍指标主要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与素质。结构与素质是指教学管理人员在年龄、学历、学位、学缴、职称等方面的结构要合理。管理队伍的稳定性主要用任职时间来考察。考察教学管理人员的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成果,一是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严格,管理工作流程是否顺畅;二是看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能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三是看教学管理研究状况以及能否用于实践。
专家解读: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要求管理队伍在年龄、学历、学缘、专业、职称、任职时间、能力等方面,构成合理的结构,发挥最佳的整体管理职能。对管理者个人要求具有适应管理工作的德与才,在重要岗位工作的管理人员应有从事教学工作或教学管理工作的经历。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中。
教学管理部门既是行政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又是学术研究部门。教学管理的改革必须以教学管理研究和教育研究为基础,因此,开展教学管理和教育研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李志宏解读:★教学管理队伍指: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同等重要。
5. 2 质量控制
主要观测点:规章制度;质量控制
5.2.1管理制度
基本要求: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较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
评估中心解读:规章制度主要看教学管理文件的完备性;教学基本文件(含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期进程计划、教学日历、课表等)制定的科学性;教学管理流程的清晰性;教学运行的有序性;执行制度的严格性、有效性。
专家解读:教学管理文件和制度健全,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并积极采用现代管理技术,促使管理制度创新。采取措施,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保证了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如教师的调停课有无相关的制度和相关的手续等。
学校制定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质量是多层面、多样化的。各学校的定位不同,培养目标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考察时要注意学生实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情况。重要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学年论文、实习、毕业论文等,考察这些环节有无标准,并且这些标准要能体现好坏,并确保严格执行。
李志宏解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不代表执行到位。★规范管理只能保证基本质量,不能提高质量。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更重要。
5.2.2质量控制
基本要求:学校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并注意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
评估中心解读:质量控制主要考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六个环节:一是培养目标的确定;二是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要建立;三是信息与收集(包括统计、检测);四是评估(建立学校自我评估制度);五是信息的反馈(收集的信息要反馈)六是调控。重点考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机构、队伍构成、监控措施,信息处理和反馈通道。考察中可以查阅教学检查原始资料以及《年度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专家解读: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保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标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包括统计和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6个环节组成的闭环。
学校有否建立、制定相应的机构、组织、制度、措施,实施质量监控。实施效果是否明显。教学评估与检查是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学校开展教学评估的重点是课程评估、教师授课(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学习评估、院系教学工作评估等。评估工作应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学校开展评估工作,应有一个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有实施办法和相应的奖惩制度。
李志宏解读:★导向:建立系统的内部评估制度,建设校内教学数据库和年度质量报告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高校依照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科学地制定不同专业的培养方案,并建立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提供相适应的人、财、物条件和组织保障。
★加强过程管理(规范、激励)。
★开展自我评估,收集信息。
★反馈、调节、改进、提高等。
6 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
二级指标:学风建设;指导与服务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为了体现人本教育理念,考虑到新建本科高校的生源特点,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突出了学风建设,强化了对学生的服务与指导。
6.1 学风建设
主要观测点:政策与措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活动
6.1.1 政策与措施
基本要求: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政策与措施,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
评估中心解读:学校要有加强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规章制度与具体措施,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内容,有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行之有效是指通过审阅材料和实地考察,证明多数学生学习主动,勤奋进取。
专家解读:学校要制定政策、采取措施规范学生行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生活,树立良好的学风。学生要以学为主,勤奋刻苦。学校要大力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李志宏解读: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如何调动的?这是检验政策与措施的主要依据。
6.1.2学习氛围
基本要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主动、奋发向上,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考纪良好。
评估中心解读: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措施,提供条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诚实守信,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专家解读:学习氛围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学习氛围是一种无形力量,它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方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校的学习氛围主要体现在:(1)校园氛围。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2)学生管理。完整的管理体系,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日常管理;(3)教育载体。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课外实践等;(4)形象表现。氛围的营造可以是对校园文化建设效果的的直观感受,也可以是从考察学生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和良好的考风考纪中体现出来。
判断是否达到“自觉遵守校纪校规,考风考纪良好”的标准是看学生工作体系、规章制度、日常管理,学校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活动和效果,学校的有关资料,以及专家组的实地考察情况。
李志宏解读:★学风可以在课堂教学、实验实习、自习、毕业论文(设计)、考风考纪等环节体现出来;★客观分析考试违纪处理情况。
6.1.3校园文化活动
基本要求: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及文体活动平台,措施具体,学生参与面广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评价较好。
评估中心解读:校园文化活动涵盖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外文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学校要有激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活动平台和具体措施,学生科技活动要有组织保障.有计划、有场地和经费保障;分析学生参与面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其中一项或几项的人数计入,这一人数约占当年学生总数的40%左右时,可视为学生参与面较广。课外文体活动:指学校在课外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组织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的重要载体,专家要了解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是否活跃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作用。
专家解读:学校要注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二课堂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搭建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平台,鼓励开展与学科专业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扩展学生专业知识为目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人数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拓宽专业知识为目的的各项科技活动的参加人数。统计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的人数计入,这个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可认为“人数多”。有一定数量反映效果的研究论文、科技成果、竞赛获奖证书、先进事迹报告等,可认为“效果好”。
重视开展富有时代特点、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文化。参加课外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人数是指以提高综合素质和拓宽专业知识为目的的各项文体活动的参加人数。统计时,应以较长时间、系统地参加的人数计入,这个人数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可认为“人数多”。有一定数量反映效果的研究论文、文艺作品、展演展出、竞赛获奖证书、先进事迹报告等,可认为“效果好”。
李志宏解读:第二课堂的内容是否丰富多彩,学生参与面是否广泛也是学风的体现。
6.2指导与服务
主要观测点:组织保障;学生服务
6.2.1组织保障
基本要求:每个班级配有兼职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持不低于1:500;按师生比不低于1:5000的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且不少于2名,并设置了相关机构;
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机制。
评估中心解读:组织保障主要考察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是否达到国家规定要求,是否制订了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措施,效果如何。
专家解读:学校有专门的学生工作队伍和机构,职责明确,能有效开展工作;有调动教师参与学生指导工作的政策与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和形成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和机制;多方位、多层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如学习、生活、活动、竞赛、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心理、就业、考研等,大多数教师积极参与,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育人为本”、“学生为本”,效果显著。
李志宏解读:★足额配备班主任和辅导员是基本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6.2.2学生服务
基本要求:开展了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与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学生比较满意;
有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的制度。
评估中心解读:学生服务主要考察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咨询、特困生资助等服务机构与服务质量,了解学生的满意程度。学校要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机制,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
专家解读:牢固树立“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在有关机构的组建基础上,切实开展服务学生、关爱学生活动,如开展大学生学习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创业教育指导、就业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咨询等服务,服务学生求知求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有专门机构负责跟踪调查毕业生发展情况,并根据调研情况调适服务方向与服务措施,培养服务能力。
李志宏解读:优质的指导和服务体现了学生为本的思想,也可以弥补生源质量的不足。
7 教学质量
二级指标: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
7.1德育
主要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品德
7.1.1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要求: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学生比较满意,评价较高。
评估中心解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本观测点主要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满意度。
专家解读:思想道德教育主要考察学校是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类课程教学效果,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三进”方针(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要形成教育体系,构建长效机制。
李志宏解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实效性。
纲要第4条:
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的评价是检验效果的根本依据。
7.1.2思想品德
基本要求: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
评估中心解读:观测点主要考察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的各项规定,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奉献,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所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
专家解读: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时代要求当代大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树立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培养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恒心和毅力;培养诚信守法、团结合作精神。
道德素质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处理与他人利益关系的内在枢纽,当代大学生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修养。
文化素质的内容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它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开设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讲座和开展相应的活动,同时要营造校园文化,形成浓郁的人文教育的氛围。人文教育除了讲座和选修课外,要有相应的校园文化。要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注意学生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李志宏解读:★主要是认真贯彻中央16号文件的各项规定;★学校可以自己举证。
7.2专业知识和能力
主要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专业能力。
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总体设计,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所反映的实际水平。
7.2.1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
基本要求: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评估中心解读: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专家解读:该指标是要看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的现状、实际水平,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基本素质和进一步学习、发展的基础。考察时,要了解学校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方案)的要求,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了解选修课程、学校的文化科技氛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在校学习的成绩、试卷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考试改革,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为前提);在横向可比较的考试与竞赛中的成绩、专家组考察结果等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质量提高程度。
李志宏解读:★专业培养方案是主要依据;★考察教学过程和效果(试卷水平、论文质量与实践环节等)的符合度。
7.2.1专业能力
基本要求: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
评估中心解读:专业能力是指学生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专家解读:学校要根据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专业、行业、社会技能要求,切实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构建所需基本技能要点,在教育教学中付诸实施,效果优良。
李志宏解读:★通过专业认证及评估情况、学生专业类获奖、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毕业设计质量以及就业面向等方面,验证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7.3体育美育
主要观测点:体育和美育
基本要求:《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85%,学生身心健康。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评估中心解读:体育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及以上。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学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身心健康。美育的考察要点为:学校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学生在这些课程和活动中,受到了艺术熏陶,养成了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专家解读:按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测试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85%以上。体育除考察《大学生健康标准》合格率外,还要看学校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和竞技体育的情况。学校在公共课、选修课等课程设置中,开设有艺术教育课程,或者开设了全院性艺术教育专家学者讲座,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同时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这些活动富有时代性、艺术性、审美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效果较好。
李志宏解读:体育教育的方式可以因校制宜。
7.4校内外评价
主要观测点:师生评价;社会评价
7.4.1师生评价
基本要求: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评价较好;教师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比较满意。
评估中心解读:师生评价在考察中主要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或与师生的随机交流,了解师生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感受与评价,重在评判师生员工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
专家解读:以访谈方式进行。主要考察师生对学科布局、专业结构与设置、本科教学、教学基本建设、教学基本条件、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质量监控、课程教学与改革、课堂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式与效果、教师待遇、人才培养方案等设计本科教学工作的满意度。还要看以上层面有否开展切实有效的校内评估,有否形成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李志宏解读:★注意学生评教方法的科学性和效果的有效性。★教师对学风和学习质量的评价会更客观。
★学生评价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学校应针对这些评价内容着手开展工作:
(1)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情况好,师生基本满意(1.2);
(2)教师教学效果好,学生基本满意(2.2);
(3)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评价较好(6.1);
(4)学生服务的各项内容,学生比较满意(6.2);
(5)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强,学生评价较高(7.1);
(6)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比较满意,评价较好(7.4);
(7)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就业工作认可度较高(7.4)。
7.4.2社会评价
基本要求:学校声誉较好,学生报到率较高;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认可度较高,评价较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评估中心解读:社会评价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专家解读:主要指社会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质量的评价,反映在社会对该校人才的需求方面。可以通过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与当地的控制线的差异、第一志愿录取率、新生报到率,用人单位、家长、校友等对该校毕业生的反映,尤其要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李志宏解读:★录取分、报到率、第一志愿率、高年级学生的认可度、校友、家长……;★学校应主动经常到用人单位去调查。
7.5就业
主要观测点:就业率;就业质量
7.5.1就业率
基本要求: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
评估中心解读:就业率在考察中一是看应届学生的初次就业率是否能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初次就业率统计到毕业当年8月31日前,计算就业率分母应该是当年获得毕业证的学生人数)。二是看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
专家解读:着重考察学校在就业方面的工作,采取什么措施,取得什么效果。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70%,年底就业率可作参考。
李志宏解读:★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措施以及效果;★本地区高校=本科高校+高职院校
7.5.2就业质量
基本要求:就业面向符合学校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
评估中心解读:就业质量是合格评估提出的新要求,主要考察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同时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
专家解读:主要看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岗位分布。
李志宏解读:★多数学生就业面向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专业相关性主要取决于毕业生的评价;★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分布;★用人单位的评价。
专家看什么?怎么看?
一、关于“学校定位”的评价
学校定位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学校定位”是一级指标“办学思路和领导作用”中的二级指标,其合格标准是“学校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能主动服务区域(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发展实际需要;注重办学特色培育”。该指标属于学校顶层设计,是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应该成为评估中首先关注的指标,并做出准确评价。但学校定位的合格标准的描述是定性的,内涵丰富,涉及面宽,在评估实践中不好把握与判断。同时,“学校定位”指标的评价需要结合社会需求和校情综合分析判断,同其它指标密切相关,进一步增加了准确评价的难度。对该指标的评价,需要宏观总体把握和中观微观印证,又不能过多地拘泥于细节。下面通过对“学校定位”评估的重点内容、依据、方法等因素的分析,结合案例,对该指标的评价谈谈思路和方法。
(一)把握指标内涵,做好进校前的准备,提高评估的针对性
“学校定位”一般应该包括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等基本内容。专家只有理解与把握学校定位的内涵,才能提高针对性、准确性。否则评估活动将难以入手,下面通过两所参评学校自评材料来进行分析。
A学校的定位。办学类型定位:以工为主、教学型、区域性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其它类型教育。学科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应用性学科,重点建设与xx区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努力形成以工为主,工管结合,工文渗透,工管文理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笃志求真、诚实守信、勤奋耐劳、勇于创新、面向基层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方向定位:立足xx,面向全国,贴近行业,服务社会。发展目标定位:到2020年,努力把我校建成同类院校中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大学。
B学校的定位。学校的基本定位: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社会需求与学校实际制定了“十一五”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基本实现了规划目标。围绕xx、xx培育办学特色,初见成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是:立足当地,面向全省,辐射周边,把我校办成一所以文理为基础,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农学等学科协调发展,融xx、xx为一体,专业结构比较合理,有一定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有较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
两所学校的学校定位篇幅相差不多,但是效果差距却很明显。A学校的学校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清晰,结合学校实际将学校定位指标具体化,易于赋分与考察。而B学校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表述含糊,基本上是重述指标合格标准,同学校实际结合不够,难于赋分、不便考察。
专家组在对“学校定位”指标进行评估时,需要认真把握学校定位指标的内涵,确定评价的思路。再对学校自评报告和状态数据分析报告进行研读,再对学校所服务区域(行业)的需求、学校自身办学条件以及同类其他院校发展等情况进行分析,逐一对学校的总体目标定位、学校类型定位、层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进行匹配,提炼出自己认为突出的问题或者存疑的方面。这样在进校前有较好的准备,有利于在学校考察时,有针对性地查阅材料,对于重点问题、存疑问题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提高评估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效率,真正实现“全面评价、重点考察”。
(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内容的科学性,更要注重落实情况及执行效果
对“学校定位”评估既要重视考察其内容的科学性,还要重视考察参评学校实践过程中的执行与保障情况,判断参评学校是否理念与实践的一致,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关于“学校定位”内容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学校定位确立依据:要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的问题。(1)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2)国内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3)学校自身的历史、现状、办学潜力,学校特色、优势,体现历史的继承与发展; (4)学校所处地区的相关需求情况。
2.学校定位的确立方式:不能是主观臆断和领导拍脑门决策出来的。(1)由学校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演绎的方式提出并执行;(2)广泛征集学校行政、师生意见基础上,归纳而出。学校行政、师生参与制定,集思广益,积极支持、有效参与,保证了实现。
3.好的学校定位的特点:清晰、实用、个性、激励性,体现稳定与变革、兼顾时代性与地域性。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依据自评报告、学校规划等材料,还可以通过对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教师深度访谈,进行论证和印证。如上述A学校所在区域是国家新的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工业,该校是由建筑、机电类专科合并而成的新升本科院校,区域内工科院校较少,学校经过几次全校性的大讨论,确定了上述学校定位。虽然评估专家进校考察中发现A学校教学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但认为学校定位比较准确。如一所位于地级市的新建本科学校,由多所专科、中专合并而成,主要依托合并前的师资和专业基础举办本科专业,大多属于文理类,与地方产业需求严重脱节,这说明学校升本后,教育思想理念没有完全随之转变,改革力度不够,学校定位依据和确立方式还存在不科学的方面。像上述B学校定位的描述较含糊,也是定位不科学的表现。
对于“学校定位”的执行的评估,主要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是否开展宣传活动,对于“学校定位”进行宣传。使得“学校定位”深入人心,全校都能以此作为工作思路。
2.是否具有良好的践行“学校定位”的外部环境。得到地方、社会、政府、企业的支持。
3.是否在日常工作、管理活动中抓落实工作。在其内部的规章、政策是否具有一致性,有无与“学校定位”相冲突的。这样才能体现评估活动在“宏观、中观、微观”上相一致,相统一。
如A学校,专家进校考察期间,通过访谈学校、院(系)、专业相关人员,探讨学校定位的理解和确定过程,从不同层级人员得到的信息基本一致,通过查阅资料,不同管理层的文件制度中能够体现了学校定位的精神,说明A学校的学校定位落实较好。而某所参评学校,专家在学校考察中,通过深度访谈,感觉到学校定位在学校领导之间、中层和教师中没有形成共识,通过查阅校、院(系)、专业的资料,感觉自上而下没有一以贯之,缺乏对定位的支撑,说明参评学校定位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
对“学校定位”的准确性还要考察执行效果。可以依据其它指标考察结果进行判断,特别是“教学效果”指标。如A学校,经过专家进校考察核实,本科生一次性签约率和初次就业率均超过80%和96%,居全省高校前列,大部分就业在所在区域的基层,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专家随机抽查走访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该校学生的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A学校的办学效果进一步证明学校定位的准确性。如某所参评学校强调服务地方,但本地生源占的比例仅19%左右,毕业生在本地就业比例在17%左右,至少在服务面向上难以支撑学校定位。实际上,学校定位是顶层设计,对其它指标考察得出结论后,同“学校定位”进行比较,看是否支撑和印证了学校定位,对学校定位的准确性评价也就基本清楚了。有的学校办学定位明确,但在落实学校办学定位方面不一致,如果学校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此为主线,将应用型办学定位在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贯彻执行。
二、关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评价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级指标“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下面二级指标“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个观测点,其合格标准是“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企(事)业或行业合作举办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等方面取得较好效果”。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培养应用型人才面临的困难和努力的方向,专家可以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方面进行考察。
目前,大多数学校不同程度地有产学研合作教育,一些学校做得很好,但也有些学校主要停留在一般性地鉴协议、挂牌、参观考察、简单实习等,没有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落实不够,企业参与不深。但在材料和考察中,参评学校都会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行全面阐述,企图证明学校做得较好。“产学研合作教育”观测点评价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参评学校是否和企(事)业单位真正地开展了合作,与以前一般性的考察实习的区别,合作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效果是否明显。
如A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其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与企业专家联合研究人才培养方案、讨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编制。二是与地方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如与xx等4个地方政府部门及249家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三是聘请企业专家任教,如xx公司总工程师、xx公司总经理等省内知名企业家24人担任学校客座教授。四是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如xx公司投入价值2160万元先进设备与学校共建“xx自动化集成系统实验室”,集企业理念、科技研发、产品开发、师资培训及学生实训为一体。五是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模式,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措施具体,可操作性强。专家进校实地考察,到相关院(系)和专业查阅资料,访谈,抽查部分企业核查,上述基本属实,同时发现,学生在合作企(事)业单位就业多,学校同这些合作单位的科研合作多,评估专家认为学校同企(事)业单位合作紧密,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和方案得到了落实,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实现了“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的目标,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之所以如此,关键是A学校定位准确,学校能够和区域内企(事)业较好地对接,奠定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即使学校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也难以开展起来。
有些参评学校虽然材料中充分说明了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并达到评估指标合格标准,但实际上差距很大。如某所参评学校自评:“产学研合作教育有规划,政策有保障;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取得初步成效”。首先可以看出,自评内容空泛,不具体。评估专家进校,到院(系)考察,访谈师生后发现,首先,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契合度低,难以就近找到合适的产学研合作教育需要的企(事)业单位;其次,并没有从源头(学校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而是临近毕业时去企业实习,如一些专业学生四年级用一段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参与度不深,如果仅限于一般性的“顶岗实习”,还需注意与高职教育的区别;三是,有些专业的实习,出现“放羊状态”。因此,材料内容和实际情况可能有较大差距,该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难以达到评估标准的要求。这也同时表明,学校办学定位可能不准确,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难以落到实处。
三、关于“实践教学”的评价
“实践教学”是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中的二级指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四个观测点。其中“实验教学”要求:“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0%;有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开放性实验室;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实习实训”要求:“能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时间和经费有保证;指导到位,考核科学,效果较好”。“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紧密结合生产和社会实际,难度、工作量适当,体现专业综合训练要求;有50%以上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论文(设计)质量合格”。“实践教学”指标评价的难点是,学校是否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是否符合学校定位,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实践教学执行情况的核实,实践教学的效果检验,加之不同专业实践教学形式和要求的差异,在考察过程中,增加了评价的难度。
如A学校,根据学校以工为主的定位,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举措有:
(1)构建实践教学创新体系。转变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验证理论内容的传统思维,强调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构建了 “一平台、二意识、三层次、四阶段、五开放”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一平台——社会实践、工程实践与创新实践的大平台;二意识——创新创业意识与工程意识;三层次——建立工程概念,增强工程意识,强化技能训练层次;强调专业理论应用,训练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层次;学习项目开发全过程,训练学科理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层次;四阶段——建立工程概念阶段,训练动手能力阶段,培养工程创新能力阶段,综合实践阶段。五开放——教学开放、选题开放、组队开放、时间开放、对外开放。设立创新奖励学分,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生产实践和各种竞赛。
(2)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对含有实验的课程,要求制定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尽可能多地开设应用性较强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增加设计性实验,实验项目开出率为96.2%。采取开放式管理和“小组循环”的方式,提高设备利用率。
(3)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实验教师待遇,确保实验教师在进修培训、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中,享有和理论课教师同等待遇和权利;鼓励高水平教师以及新进的博士、硕士承担实践教学任务,负责实验室建设;引进和录用企业优秀技术骨干到实验室任教,负责实验开发和实验教学组织;组织实验教学改革立项,鼓励教师开展实验项目开发、仪器设备的研制和实验教学创新。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参与实验室建设指导、毕业设计指导”。
可以看出,学校有自己的实践教学思想理念,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有自己的特色,思路清晰,措施具体,便于考察。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后,总体上肯定了A学校的实践教学。当然,也指出了不足:如个别基础实验室设备陈旧;在检查学生物理实验情况过程中发现,学生实验技能达到要求,但存在不规范的现象;个别专业教师实验开出率不够;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有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现象,老师硕士博士阶段研究什么就带什么方面的论文(设计)等。
另外一所参评学校,学校自评报告中关于实践教学总结:“实践教学指导人员数量基本满足需要,指导规范到位,效果较好。
(1)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96%以上,52%的实验课程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52%以上的实验室为开放性实验室。实验指导人员结构基本合理,实验教学效果较好。
(2)实习实训与产学研合作。与企事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合作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合理安排实习实训,时间、经费有保证。校内外实习指导到位,考核严格,效果较好。
(3)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加强选题管理,难度和工作量适当,充分体现专业综合训练的要求。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比例适当,指导规范。严格答辩与成绩评定,整体质量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以上三方面学校给出了系列数据予以说明,类似填空似的回应评估标准。这种描述基本上是“实践教学”指标的“评估标准”的翻版。由此可以看出,该校同A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差距。首先,该学校缺乏关于实践教学的思想理念,没有构建整体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专家进校考察发现,个别专业实验室面积和设备较好,但大部分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台套数严重不足,旧设备多,实验条件总体上难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实验教师觉得地位低;产学研缺乏实质性合作;大部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理论偏多,个别专业达到70%,与区域社会经济结合不紧密,有些专业毕业论文工作量太小,相当于一门课程设计的工作量。因此,仅凭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分析报告和自评报告等材料,很难评价一所学校的实践教学是否达到要求。进校前,要结合学校情况和材料,提出质疑,带着问题进校考察。进校后,主要是从宏观上了解学校制度及其执行情况,从学校到院(系)、专业,从校内到校外,查阅资料、深度访谈、现场考察,核实了解情况。
实践教学是包括从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到课外的自助开放实验、贯穿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所以,专家在实地考察时,可以针对新建本科院校的一些特点,重点考察如下一些问题:1.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是否能够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这里需要强调的不是实验室仪器的台套所越多越好,也不是大型仪器设备越多越好,而要看设备是否能够在教学中发挥作用。2.实验课教学组织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在使用前有着充分的准备,能够根据实验原理,写出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3.实验教师配备是否合理。(教师与实验室教师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是我国高校的共性问题。)4.实习基地数量是否充足,实习指导是否到位,学生是否能够能进行顶岗实习。5.是否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是否到位。6.是否有开放实验室制度?与专业有关的第二课堂是否普遍开展等。
在了解参评学校实践教学体系总体状况下,还有必要对不同院(系)和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检查,一是看学校关于实践教学的思想和方案是否得到落实;二是看个别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是否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三是看实践条件(硬件、师资、教材等)、实践过程、实践效果等;四是看不同院(系)和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情况。关于“实验教学”的评价,这里不再重复,评估专家一般都比较有经验。关于“实习实训”的评价,评估专家也比较熟悉,关键是考察落实情况和实习实训效果。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分析,需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由于时间短,可以采取大量浏览和少量细读相结合的办法,抽取不同院(系)的专业中一定量的毕业论文(设计)。“浏览”主要看,一是选题,是否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选题性质、分量、难度是否符合综合训练的要求;二是看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三是看教师指导过程情况。“细读”主要看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性、水平、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等。在实际考察中,发现参评学校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如选题大而空,没有针对生产、生活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到位,指导人数偏多,论文的开题、指导过程和批阅不规范等。
在评估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许多大学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有机融合,全面进行课程整合,不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完全独立于理论教学和素质教育,在实践教学学时和实践教学教师统计等方面需要有别于传统的方法,可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宜带着过于传统的或本人或本校的观念和做法去衡量,有必要认真考察和深度访谈,应主要看学校实践教学是否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是否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否符合社会需求。
四、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价
一级指标“教学质量”中包括“德育、专业知识和能力、体育美育、校内外评价、就业”五个二级指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质量”是评估的根本追求,也是学校的根本追求。
教学质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也是前面所有评估指标实施效果的印证,显然,“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但也是最难评价的指标,特别难的是评出不同学校的差距。质量监控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专家应重点考察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质量标准的制定。学校应树立与应用型人才对应的质量观,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评价的主要难点,一是定性标准多,比较抽象,考察相对较难;二是需要收集的信息量大,评估时间短,时间紧张;三是考察对象多为利益相关者,需要剔除非真实性信息;四是视角不同观点不同,不易统一。另外,要特别注意一些参评学校对这一部分材料写法是“理念+做法+亮点”,其中,“理念”借鉴评估“合格标准”内容,“做法”停留在材料中,并未实施或完全实施,“亮点”只代表极少数学生,没有面向全体学生,存在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现象。下面分别对教学质量中的五个二级指标的难点评价进行探讨。
(一)关于“德育”的评价
二级指标“德育”中有两个观测点“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品德”,其合格标准是“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学生比较满意,评价较高。学生展现出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出服务国家和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学生能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这两项指标很重要,但也是很难全面判断的,因为大部分参评学校写的内容几乎一样,但实际情况总会有差异。
这一指标评价的难点,一是,了解对“思想政治教育”统一要求部分的实施情况,评价其水平差异;二是,了解学校自身的大学文化建设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评价学校特色。对统一要求的部分,学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指标中引入了“学生比较满意,评价较高”体现了注重实效的思想。新建本科院校,要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形成自身文化特色,评估应该适当地引导。促进学校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如C学校自评: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精神,构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主阵地与多渠道相衔接、专任教师与学工队伍相配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坚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引领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展了爱国主义、文明养成、安全警示、诚实守信、心理健康、激励成才等大学生教育活动。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如获得国家、省等xx奖。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环境保护等志愿者活动,学校获得xx年奖。学校每年召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年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撰写研究论文233篇,出版《xx(校训)》等学生工作研究著作xx部。
D学校自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十六号”文件精神,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全方位育人格局。……,xx年来,共有xx名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灾区、贫困学生捐款xx余万元,获得“无偿献血促进奖”等荣誉称号。
C学校和D学校的自评基本类似,这也很正常,因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中央有统一的要求,各个学校开展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也基本相同。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核实真实性,其次,要了解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和教学效果,再次,要关注是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这些考察,评价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实际上,C学校和D学校做法还是有较大差别的,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将两校“思想政治”自评部分全部引出。从两校的自评可以看出:C学校注重构建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而D学校没有提到;C学校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等明显多,这些指标可比性强,说明C学校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C学校提到了围绕校训的文化建设和研究工作,说明学校重视大学文化建设。
进校考察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的实际表现,是否知行合一。评估专家可以不佩戴身份牌,在无参评学校人员陪同的情况下,在校园内对课堂、图书馆、食堂、宿舍、实验室、办公场所等进行观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同学生交流,还可以听取用人单位的评价。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观察出学校和学生的整体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表现。还可以深度访谈学生、教师,关于校训、校风等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关于对时事政治或社会现象的理解,可以看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状态,学生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我国的大学生,既是中国公民也是世界公民,作为中国公民,要符合中国国情,那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传承创新中国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大学生需要适应国际化的现实,将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两个身份统一起来。高校需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同学校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需要让学生正确理解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自身心理问题,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一定要适应时代要求,系统构建,落到实处,并注重培育学校自身特色。
(二)关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评价
二级指标“专业知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指标,包括“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与“专业能力”两个观测点,“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合格标准:“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掌握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能力”合格标准:“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指标同以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法相比,有明显的变化,关键是增加了“专业能力”观测点,这与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相呼应的。在《评估合格标准》中一级指标“专业与课程建设”已经对“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实践教学”进行了评价,因此,二级指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是在“专业与课程建设”指标合格的基础上,分析参评学校在专业培养方面的效果和质量。对这个指标的评价,大部分评估专家是有经验的,主要难点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考察,如何确保评价结论符合参评学校总体状况,不至于有较大的偏差。因为时间等原因,不可能对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学生逐一考察,因此,需要通过部分考察,得出具有统计意义的总体判断。
“专业基本理论与技能”观测点评价常用的方式可以是,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大纲等,分析考试试卷、分析毕业论文(设计),看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国家、省或区域的学科竞赛、统考成绩等也具有可比性,如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数学竞赛、电子竞赛等;校内外评价也可以参考;听课、考察实验教学、同学生交流、同评估专家交流等也可以获得些信息。评估专家对这些比较熟悉,因此,不再详细讨论。特别要注意的是,对于不同参评学校,评估专家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但不能带着自己学校的标准来衡量。
“专业能力”是新增加的观测点,首先,参评学校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应该有明确的毕业生就业面向,充分说明其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否则,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确定就缺乏依据。关键是如何判断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一是了解参评学校自评的依据,参评学校一般都会说专业能力强,主要看提供了什么依据,这些依据是否充分;二是进校后对这些依据进行核实;三是到用人单位调查,听用人单位的评价。“专业能力”观测点的评价可以与“就业”和“校内外评价”指标结合起来考察,如果“就业”指标评价差,很有可能“专业能力”存在较大问题。
(三)关于“体育美育”的评价
二级指标“体育美育”是检验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效果的重要指标,包括一个观测点“体育和美育”,其合格标准是“《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85%,学生身心健康。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也许绝大部分参评学校“体育美育”指标都能够达到合格标准,但不同参评学校必然会有较大差距或具有不同的特色,该指标评价的难点是如何评价出不同学校的差距或特色。
如某参评学校自评:(1)体育。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场馆建设,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5%。体育竞赛成绩突出,……。(2)美育。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书法、摄影、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文学鉴赏、舞蹈等艺术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聘请高水平教师授课,……,对学生进行了较好的艺术理论教育和艺术素养的熏陶。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制订了《xx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方案》,将学生“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范围,使课外文艺活动从单纯的娱乐活动变成目的明确的艺术素质培育活动。邀请xx专家来学校讲学和演出,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学生群众性艺术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定期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月活动等,涌现出公关礼仪协会等艺术类精品社团,形成了元旦文艺巡演、校园歌手赛、民族歌舞晚会、女生节等许多校级艺术活动品牌。这些活动的举办既营造了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又丰富了学生的艺术生活。艺术比赛成绩突出,……。
由该校自评可以看出,学校重视体育和美育,达到了合格标准。该校有比较明确的美育教育思想理念和比较完善美育教育体系,将美育纳入专业培养方案,通过美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这比一般院校的美育教育水平高。但在体育教育方面,与大部分院校差不多。实际上体育教育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形象气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培养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对学生终生有益。所以,评估专家有必要注意不同参评学校体育美育水平和特色的评价,当然也要注意学校各种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关于“校内外评价”的评价
二级指标“校内外评价”是判断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从校内和校外不同的角度审视学校人才培养效果,包括“师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两个观测点。观测点“师生评价”的合格标准是“学生对教学工作及教学效果比较满意,评价较好;教师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比较满意”;观测点“社会评价”合格标准是“学校声誉较好,学生报到率较高;毕业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认可度较高,评价较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较高”。
在参评学校自评材料中,评估专家可以获得一些有效信息,但参评学校的倾向性明显,评价的依据和方法差异很大,所以难以反映参评学校校内外评价的真实情况,不同学校的可比性差。因此,“校内外评价”指标评价的难点在于采取合理的评价方法,提高其真实性和可比性。
如某所参评学校自评:(1)校内评价。教师对学校教学工作比较满意,广大教师对学院教学工作比较满意,通过从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等方面,以系为单位对全校在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这几项的平均满意率达93%--96%。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评价较好,近3年,学院在学生中开展教学工作满意度调查,平均满意率达97%。(2)社会评价。生源质量逐年提高,xx--xx年我院第一志愿录取率分别为74%、88%,新生报到率分别为91%、9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高,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为100%,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均在89.5%以上。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院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工作能力强,协作精神好。很多毕业生成为所在单位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社会各界对学院办学评价好。近年来,随着我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学院受到新闻媒体、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搜狐教育网和麦可思公司发布的《中国大学毕业生xx就业报告》中,我院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排在xx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排行榜”的前列。
如果只评估一所学校,可能觉得该校的校内外评价较高。如果多评估几所学校,可能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学校的自评差不多,仅凭参评学校自评材料,不同学校的校内外评价难分高下,这给评估专家对参评学校“校内外评价”指标的判断带来一定困难。主要是因为,学校自评倾向性明显,参与调查者多为利益相关者。但可以发现,不同学校可能提供的评价材料有一定差别,如上述参评学校没有提供招生的分数,而另外一所学校提供了招生分数情况:2007-2009年招生高出本省控制线分数,文科分别为34、36、46分,理科分别为40、42、47分。这可能说明,前一所学校招生分数线偏低。招生分数线是比较客观的。要注意一些学校缺乏思想理念,实践不够,自评空话套话多。
在评估过程中,选择好评价的角度,科学地设计问题,寻找关键点进行核实,才能够比较准确地评价。关键在于“真实”与“全面”,有些学校在自评材料中大量篇幅来罗列学校成果突出、成绩优秀的部分,被过分展示的成果容易造成专家先入为主的错觉,做出片面的判断。因此,评估专家不仅要考察学校精心准备的项目,还要查看常态化的重要项目。校外评价要注意主体多元、多渠道印证学校自评信息。
(五)关于“就业”的评价
二级指标“就业”是最能够说明学校教学质量的指标,也是最能够验证学校定位准确性的指标,包括“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观测点。“就业率”合格标准是“应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达到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就业质量”合格标准是“就业面向符合学校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高,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有良好的发展机会”。其实“就业率”评价并不难,难的是真实性考察,“就业质量”评价与评估者的观念有关,与收集信息的方法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有关。
如E学校自评:(1)毕业生就业率高。xx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本科生一次性签约率和初次就业率均超过80%和96%,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高,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立了一批就业实习见习基地,构建了全员化、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格局,为毕业生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工作满意度高。(2)基层就业比例高,学校制定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xx和基层就业暂行办法》,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和一线就业(xx-xx年毕业生基层就业情况表(略),80%左右)。
如F学校自评:学校重视就业工作,20xx届,初次就业率为93%,年底就业率95%。20xx届,初次就业率为86%,年底就业率90%。抽样调查显示,近两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比例平均为96%。
从自评的数据看,F学校比E学校就业率高,实际上,E学校就业率比F学校高,F学校毕业生就业较难,而E学校毕业生就业很好。关于就业率以及学生对就业工作满意度的考察,关键在于统计口径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评估中应当注意,太高的灵活就业人数说明就业情况不好。
在“就业质量”评价上,要树立多元化的就业质量观。毕业生就业符合学校定位,应该表明就业质量高,如E学校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和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而在基层就业率达到80%左右,说明E学校就业情况符合学校定位。实际上,评估专家在E学校考察发现,毕业生就业岗位大部分与所学专业对口,能够很快适应岗位,主要是因为服务面向定位准确,产学研合作教育做得好。对于本科办学时间长的学校,容易评价其毕业生发展机会是否良好,但新建本科院校,只能判断发展潜力。到西部、边疆、基层等艰苦地方是就业质量高的表现,能够到竞争激烈的单位就业,或者就业后收入高,或者就业后工作稳定,或者就业后进步快,都是就业质量高的表现,这需要结合具体参评学校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可能与同层次和同类型学校比较相对科学些。最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成长成才,符合学校服务面向定位,满足了国家、行业、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Copyright © 2024 天津传媒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津ICP备2022003112号-1 中央网信办(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