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鹤之爱》以音乐剧之美 演绎灿烂契丹“捺钵”文化

作者:北音新闻中心 来源:北音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12日











7月10日晚,原创奇幻音乐剧《鹤之爱》在国家大剧院·台湖剧场首演第三场精彩上演,首轮演出圆满收官!该剧以音乐剧的艺术形式,通过富于奇幻色彩的浪漫演绎,展开一场中华文明中灿烂独特的契丹“捺钵”文化之旅,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收获现场观众好评如潮。





“这部剧非常棒!看完之后很震撼!歌曲,人物形象,表演,服装,道具,舞美,都特别有记忆点。”

“我很喜欢塔娜公主,因为她非常善良纯真。”

“这部剧的立意非常好!一方面,它倡导爱护自然,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征,用这样音乐剧的形式来宣讲和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故事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看完之后才知道,爱情只是其中一条线,这部剧想表达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想通过爱情这样一个手段去表达,所以我觉得它的主旨是非常好的。”

“我喜欢乌拉,她是所谓的反派,但是其实没有那么坏,可以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她最后坚信了自己内心的善良,做出了对的选择!”

“《鹤之爱》演出非常精彩,无论是舞蹈、服装还是美术,都非常考究,声光电的新手段的运用,对这部音乐剧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故事不仅讲到了爱情,也讲到了人与自然的大爱,最后用旷世的爱解除了魔咒,这种转换让剧情的立意更加新颖、有意义。剧中出现的鹤文化,契丹文化,八角铜镜,民族舞蹈,展现出了吉林省白城市的特色地域文化。非常希望它能在吉林常驻演出,更好地促进当地文旅的发展。这不仅是一部好剧,同时提供了文化和当地旅游结合的很好一个模式参考。”







《鹤之爱》是一部融合神话故事与辽代历史和文化的音乐剧,由天津传媒学院校长、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院长李罡担纲总导演、编剧、作曲。该剧历时三年创作,取材自契丹历史上重要的“捺钵”文化,以国宝文物“八角铜镜”为戏剧线索,讲述了一段关于人、鹤两个种族之间的爱恨纠葛,其间穿插着关于爱情、忠贞、权谋、勇敢的传奇故事。






“北京千年古都的历史可以从辽代讲起,拥有包括萧太后河、广安门在内的辽代遗址。我的家乡吉林白城被称为‘鹤乡’,最早可以追溯到辽代,为了在北京与故乡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我瞄准了大辽的契丹文化,辽代君王与仙鹤的爱情故事应运而生。”导演李罡表示,《鹤之爱》是他创作的一部文化寻根作品,是北京市文联艺术走基层的一部重要实践剧目。






“与歌剧的传统艺术形式不同,音乐剧用流行音乐作为艺术语言与观众交流,偏向大众娱乐。”谈及为何选择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李罡导演表示,作为天津传媒学院校长、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的院长,他与团队更擅长也适合这种艺术形式。全剧共创作歌曲24首,音乐风格上既有高雅、精致、华丽的一面,也有粗犷、浑厚、质朴的气息,旋律复杂,节奏变化丰富。





在舞美设计上,创作团队对契丹文化进行考察,对其文化符号中的重要元素进行加工。“我们选取了代表契丹文化的重要文物八角铜镜作为舞美视觉支点,构成剧中契丹王宫的视觉中心形象。鹤类羽毛元素将作为捺钵湿地盛景的重要元素,驯鹿犄角的元素则用于展现祭祀场面,打造出草原旷野的独特景致。”






值得一提的是,千姿百态的鹤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白鹤、灰鹤、丹顶鹤……在序幕和尾声中,30多种鹤类在舞台上齐舞,造型抢眼,奇幻感十足。“这些鹤群在大辽华丽的宫殿里来回穿梭,参与到人类的活动中。非常适合亲子观看。”李罡导演表示,他也想借此传播“要以万物共生的仁爱之心对待所有生灵”的生态文化。




据了解,之后该剧将启动赴吉林长春、白城、大安等地演出以及全国巡演。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