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

罗华《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演变与创新》节选

作者: 来源:科研处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06日

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演变与创新 

罗华

  罗华:天津传媒学院影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专业教师 文学硕士,讲授《纪录片创作》《电影作品分析》课程。

  本文发表于《当代电视》202010月刊

【关键词】融媒体纪录片叙事策略跨媒介叙事

自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理论以来,人们对于媒介环境和媒介工具本身意义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许多情况下媒介本身的重要性超越了媒介所传递的内容,成为最有价值的讯息,乃至能够直接决定着信息社会信息内容的生产、受众的选择和行为方式。随着当代数字通信、传媒技术的进步,包括互联网、网络电视、智能手机等在内的数字化新媒体风起云涌,传统媒体纷纷转型,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构建起新的“融媒体”传播环境,为包括纪录片在内的叙事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超文本、跨媒介叙事形态。

  一、引文(略)

  二、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演变(略)

  三、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的创新

  融媒体环境下带来新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模式给纪录片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便捷的摄录设备和新媒体技术条件降低了创作门槛和播出门槛,导致网络平台上大量民间制作的纪录片良莠不齐,缺乏专业水准。在媒介融合转型的深水期与攻坚期,重构纪录片的叙事规则和健康的叙述语态,对融媒体时代纪录片的产业发展尤为重要。

  (一)注重视听元素的多样表达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信息爆炸环境中,人们选择知识、信息、视听节目的自主性都增强了,同时用户的注意力和时间都被碎片化,这往往需要利用快节奏,强视听冲击力,来吸引受众注意力和满足观众的收视习惯。同时,融媒体环境要求创作者要根据不同的播出平台来制定叙事策略,不断探索视听元素的多样表达,多角度综合叙事。例如格里尔逊式纪录片典型特点是“画面+解说”,曾被视为枯燥、刻板、主观,如今大量美食纪录片“情怀+故事”的表达,又使年轻观众纷纷“表白文案”。《早餐中国》则结合了电视节目与VLOG网生化短视频的特点,以快节奏剪辑、轻松逗趣的花字呈现出综艺化趋向。《瞬间中国》利用屏幕媒介的沉浸效应,以人物自述、同期声代替传统纪录片面对面访谈和画外解说的方式,凸显了电影化叙事的质感,其中《守护》这一集是这种纪实电影短片风格的典型代表。其“摆中有抓”的创作方式正符合当下创作潮流和观众的审美取向,即在设计中呈现即兴创作和自然拍摄的状态,这是融媒体时代电影与电视叙事手法互相借鉴、融合的创新发展。另外,从时长上来说,微纪录片碎片化叙事更强调短小、话题性、系列化的创作方向,可见,个性化的表达正成为融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叙事策略。

  (二)强化故事化的叙述语态

  在娱乐化潮流和快节奏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观众的观影喜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纪录片的精英文化属性开始转向消费文化时,说教色彩浓厚的教育感化纪录片功能被娱乐性、故事化主题所颠覆。点击量、豆瓣评分、点赞、评论数量等成为收视率之外重要的内容评价指标。另外,随着融媒体的深入发展,网络视频除了讲求点击量外越来越看重完播率,2012年底,手机移动客户端APP“爱奇艺纪录片”首次突破性地将视频播放时长作为评判视频优劣的重要指标,完善了网络视频评价体系。加上有的付费视频观众可以免费观看开头,这就要求纪录片的叙事节奏加快,创作者要善于运用故事钩子抓住观众,注意兴奋点设置,节奏明快,信息密集,同时淡化说教色彩,加强趣味性,以人物故事渗透创作者对主题的多元化解读。

  (三)打造数字特效下的视听奇观

  很多新媒体时代的纪录片运用诸如4K8K数字技术、超高速摄影、水下摄影、无人机航拍等特殊摄影方式以及三维动画特效等,将技术性与艺术性结合,产生了令人赞叹震撼的视觉奇观,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对强视听冲击力的审美需求。VRAR等技术的合力加上5G时代的助推,全景展示、超高清、实时互动传播的视频得以普及,观众将获得前所未有、如临其境的浸入式观看体验。因此媒介深度融合时期,要求纪录片创作者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加强平台思维,包括摄影、剪辑等制作手段全面升级与革新,而用户对于超高清内容的需求,对纪录片叙事表达细节扩大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结语(略)

 


打印本文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