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自评报告
一、 学校情况综述
(一)历史沿革
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按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独立学院,实施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学院依托天津体育学院,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建校初期校址设在东丽,2009年在盘山建设新校区,2010年盘山校区投入使用。学校设有艺术学、管理学、文学3个学科门类,包括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舞蹈表演、录音艺术、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公共艺术、表演、公共事业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新闻学13个专业,目前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2014年毕业372名学生,2014年预计毕业674名学生。
学校办学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遵循教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规律,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入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按照“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有机融合”的育人理念,全面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
1. 发展目标定位
遵循中央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特别要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指示精神。为此,我校将在“十二五”期间,以艺术类学科专业为核心、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线,积极培育学科方向和专业特色。要集中资源,大力培育,加大对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录音艺术、导演等专业的建设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建设1-2个深受社会欢迎、水平较高的品牌专业。使其培养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就业与社会责任等方面明显优于同类院校相同专业的学生。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达到国内较高水平、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得到社会的公认。通过品牌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益和在国内的竞争力。
2.交叉渗透,协调发展
目前校正逐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整合学校资源,加大院选课和校选课的力度,使不同学科门类的专业相互交叉、渗透,协调发展。
(1)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艺术学类、管理学类学科专业的师资、设备条件,积极培育交叉性学科专业;
(2)艺术学类专业要以相近专业为基础,相互支撑、特色发展,形成文化艺术应用基础研究、文化艺术应用开发研究、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研究前后连接、上下贯通的特色学科群;
(3)管理学类专业要紧密围绕天津现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艺术管理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专业定位,培育专业特色和优势研究方向,进入快速发展期;
3.积极稳妥地申办新专业。
(1)目前我校专业设置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学科专业体系,以更好地满足天津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积极稳妥地申办新专业,要有成熟的学科支撑、符合学校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对申请设置专业进行社会调研和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就业岗位和人才需求;
(2)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院的目标和定位,在积极发展艺术类专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并与现有学科专业互为支撑的文学类专业,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
(3)形成自我发展、自我调整、自我约束的专业建设良性运行机制。“十二五”期间,学校将申请撤销教育学类专业设置。
(三)准确定位发展路径
1.质量立校,努力打造优质本科教育
学校始终以提供优质本科教育为出发点,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营造出浓郁的质量文化氛围,逐步形成“重基础、重实践、重质量、严管理”的教学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团队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教学内涵建设。
2.人才强校,努力打造优秀师资队伍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将聚集人才与用好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根据艺术学科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强化“外引内培”,采取“引进、使用、稳定、培养、优化”等多种措施,合理配备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师资数量增加,结构改善,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基本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充满艺术活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结构比例表
自有专任教师(包括行政兼课教师5人)外聘教师实习教师
284人3人2人
项目分类人数比例项目分类人数比例项目分类人数比例
性别比例男114人40.14%性别比例男00.00%性别比例男150.00%
女170人59.86%女3100.00%女150.00%
学历比例博士17人5.98%学历比例硕士以上3人100.00%学历比例硕士0人0.00%
硕士141人49.64%
本科122人42.96%本科及以下0人0.00%本科2人100.00%
专科4人1.42%
年龄比例30岁以下126人44.37%年龄比例30-50岁3人100.00%年龄比例30岁以下2人0.00%
31-60岁140人49.29%10-50岁0人
60岁以上18人6.34%60岁以上0人0.00%60岁以上0人0.00%
职称比例正高32人11.26%职称比例正高0人0.00%
副高54人19.01%
中级8人2.82%
初级35人12.33%未定2人100.00%
未定155人54.58%
3.服务兴校,紧贴地方经济社会求发展
学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天津、面向全国,加强与文化产业的合作,积极为天津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优先发展地方经济及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应用型学科专业,在相关领域逐步形成自己的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品牌学科,形成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优势学科群。
(四)硬件条件
学校各类功能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建有标准琴房227间,舞蹈排练厅26间, 4千平米演播大厅和实验剧场,6间音乐厅和一座音乐广场,45间多媒体教室、200多平方米的计算机房和2间MIDI音乐教室。今年,又在本校投资新建了歌舞艺术训练中心、数字音乐实验中心和影视制作实验中心等三个教学实验中心。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468.97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1530.38元,拥有单价800元以上教学仪器设备900台件,教学用计算机494台。校园网节点总数达3300余个,为广大师生提供便利的上网服务。
2013年已完成总投资为1.2亿人民币的建筑工程(含学生公寓18000平方米、风雨操场6900平方米、图书馆6800平方米)。学院建筑面积将达到99800平方米,可充分满足5000名在校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学校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天津市委、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的重视,各级领导多次来校指导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学校重视本科教学,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正确处理本科教学与其它工作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制度规范教学、政策导向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工作模式。
(一)确立教学中心地位
学校广泛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通过学风建设、教风建设、教学质量月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明确教学质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在全校上下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观念。
1.领导重视教学
校领导重视教学,实行校领导对口联系学院制、周教学例会制、年学校教学工作总结大会制,正确处理教学与其它工作之间的关系,已形成领导主抓教学的局面。
校领导以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定期召开校长办公会和教学工作会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校领导深入各学院(部)和课堂教学一线,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制度规范教学
学校建立和逐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管理规定》、《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教学计划管理办法》、《教材管理暂行规定》等教学管理规定,制定了《教案检查制度》、《学校教学听课、查课管理制度》等制度,从制度上确保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落实。
3.政策导向教学
学校的人事和薪酬制度突出向教学倾斜,增加教学岗位的编制数,重视引进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落实。
4.经费优先教学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优先安排教学经费,不断加大对教学的投入力度,保证生均教学资源的拥有量。现生均教学资源的拥有量超过本科院校的评估标准,公共课教室全部实行多媒体教学。近3 年生均教学日常运行经费逐年增长,保障教师授课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 管理服务教学
学校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管理机制,全方位为教学服务,不断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营造“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氛围。为满足教学需要,优先保证教学软硬件资源购置、教学设施与设备建设、教材出版等方面的工作。
(二)教学质量控制
1.教学规章制度
学校以提高教学质量和规范教学活动为目标,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教学基本文件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涉及到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制度管理、学分制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实践教学管理等各主要教学环节,完善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和考试等各主要教学环节标准。教务处印发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对于进一步规范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校在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同时,狠抓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坚持有章必依,有规必循,严格执行,对违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行为及时处理。有力促进了学校教学管理规范化,保障了教学秩序的稳定。
例如:①学期末公布课程缺课1/3学生名单,取消考试资格。
②对随意调停课教师给予教学事故处理。
2. 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在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制度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由组织系统、监控系统和评估系统构成的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有效。
(1)以质量目标管理为导向,构建质量监控组织系统
学校建立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各级教学管理与监控机构为依托,以各种形式的检查、督导、评价、反馈、调控为内容,以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与奖惩激励机制为保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的有效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建立了两级教学管理机构,建全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系统。校长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校长作为教学质量的直接责任人,教务处及教学质量科是监控工作的具体执行部门,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协调、分析、处理、反馈等工作;校教学督导组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常务机构,直接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校级监控系统,突出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监控,重在决策;各院是实施教学管理的实体,院长对本院教学管理负责。院级监控系统,突出教学质量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监控,重在组织实施。学校实行从校长、院长、系(教研室)主任、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其管理责任制,并实行教学质量责任追究制和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
为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学校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学检查制度》、《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学档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教学信息反馈的意见》、《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等监控管理文件,实行实时监控和档案监控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以过程管理为基础,完善教学质量的监控系统
加强教学质量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学校通过实施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教学督导制,教学工作例会制,听、查课制及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及时收集、处理和反馈教学信息。还通过校长接待日、学生座谈会、教学情况交流、教评教、生评教等渠道和措施,及时收集教学信息,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①教学过程的监控
学校将重点检查、专项检查、定期检查和随机检查及听看课检查等方式相结合,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监控。
重点检查: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重点检查教学秩序,掌握教学运行情况;期中重点检查教师教学状态和学生学习状态;期末重点检查考试的落实情况和考风考纪情况。
常规检查:主要通过院系教学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务处、校督导组的教学巡视和听课,实时监控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效果。
随机检查:主要是通过校、院领导听课对课堂教学情况实行随机检查。学校领导通过教室摄像监控装置,对学校的公共课教学进行监控;
专项检查:教务处每天对学校公共课及各学院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到课情况等进行专项检查,并填写查课记录,每周向校主管领导汇报,并将学校查课情况反馈给各学院。
近三年,学校未发生重大教学事故,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②考试环节的监控
考试环节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环节,学校重视加强对各类考试的监控,先后制定《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考试管理规定》、《学生考试违纪、作弊认定和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考场摄像监控装置,校、院两级巡考制度,试卷抽查制度,考风考纪责任制度,不断加强诚信教育和严格管理,学生呈现出良好的考风面貌。
(3)全面开展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
三评教师:
①学生评教
每学期末,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估。今年改进与完善评估方法,利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所有课程实现网上评价,评估数据反馈给教师所在学院,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并作为对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对评价差的教师,学校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意见,经查实后,依据情节严重性,分别做出批评教育、解除聘约等处理。
②教师评教
各二级学院、公共教学部定期开展教师公开课展示与评教活动、定期开展教师实践教学汇报演出,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③专家评教
(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①常规教学检查制
严格执行学期初、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教学任务下达之后,教务处在每学期初组织专门人员,对学校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教师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等情况是否达到了学校要求。在每学期期中也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检查,听取学生的意见。
②领导干部听课制
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的听查课制度,要求领导干部和各学院的教学管理干部对本部门教师进行听课,一般每学期不得少于四次,而且要求听课必须有详细的听课记录,并向授课教师反馈听课意见。听课记录要上交学院存档。与检查机制,对教学规章制度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督查。
③教学督导制
校督导组成员随机听课,填写听课记录,反馈听课意见,及时发现教师讲课存在的问题并督促改进。
④违纪追究制
严查教师、学生的违纪行为,对在各教学环节中违反教学规章制度的教师、学生,依据《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暂行办法》和《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本科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作出严肃处理。
自2010年以来,对发生一级教学责任事故的2名责任教师都做了调离教学岗位和予以辞退的严肃处理。对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缺课课时超过三分之一的15名2010级学生作出了取消学期课程考试资格的处理决定。
通过严格实施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学校教学工作不断规范、教学秩序稳定、教学管理水平提高、良好教风和学风初步形成、保障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培养方案
1.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吸取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运用学分制搭建学习平台,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加大学科学术前沿、具有应用特色的选修课比例,加强英语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系统设计实验、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2.优化整体设计
把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举措,围绕“适宜学生发展”这一宗旨,构制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探索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目标设计、框架构建、模块重组、整体优化为内容,科学整合课程,合理安排各类课程的学分与学时比例。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把课堂教学与实践学习合理搭配,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机会。
学校本着“普及公共课、扎实基础课、拓展专业课、强化实践课”的原则,对各类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课时比例予以调整,使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优化。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增设跨专业、跨艺术门类、跨学科门类的选修课,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力和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机会,培养学生更强的思考能力和竞争能力;对课程进一步优化组合,合理设计各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的学时比例结构,建设了公共必修、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选修素质拓展模块及实践教学(军训、学年专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五大课程板块。培养方案具备如下特点:一是打通各学院专业基础课;二是增加教学计划的弹性,使学生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自由,以选择不同的个性化发展路径;三是注重立德树人,从一年级起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涯规划引导,在高年级丰富就业创业训练活动,完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
3.规范方案管理
学校加强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和执行过程的管理,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做到“开课有计划、调整有论证、过程有管理”。培养方案一经审定不得擅自更改,随意更改培养方案的按教学事故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中,采用“教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增强教学计划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二) 课程与教学
1.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
学校将课程建设作为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入点,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建设,总体思路清晰。
2.总体思路清晰
依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优秀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系列课程建设。正确处理基础课与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开足开够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开设大量选修课拓展学生的发展能力。
加强实践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促进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实现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互配合。
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素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之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正已制定《学校“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不断促进课程建设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4.措施有力
学校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意见》、《课程设置管理办法》、《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与等级标准(试行)》等文件,按照学科发展、专业特点和课程设置之间的纵横联系,进行课程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对课程结构、学时分配、主干学科(主要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等作出明确规定。在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了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
5.搭建课程平台,夯实专业基础
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文化素养的艺术人才的必修课程。为提高艺术院校学生文化底蕴,学校在公共基础课程板块中增加艺术概论课程,并对公共基础课的授课内容与方式进行了充实和改革,如以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讲授“两课”;适应学生专业特点改革体育教学。
专业基础课是支撑学生成为各类艺术人才的基础性课程,为夯实专业基础,各学院打通相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是最受学生重视的课程,为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加适应社会文化的需要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拓展、丰富专业课内涵,拓展学生的专业口径。
艺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种实践性常常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中,很难将实践课程与其他课程截然分开。学校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寓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日常课程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演出、社会艺术实践和各种艺术赛事,实现以演带练,以练促演,着意于学生实际表演才能的挖掘和展示。
学校利用学分制的弹性优势,开发近110门选修课程,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跨院、跨专业及专业方向选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6. 教材建设与选用
学校坚持“择优选用” 教材的原则,制定了《教材管理暂行规定》,对教材选用、教材预定、教材供应、自编教材等实行规范化管理。明确了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和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保证课前到书率100%。广泛征求学生对教材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教师在教材选用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教材质量列为每次期中教学检查的内容,及时处理师生对教材质量的意见和解决教材选用中的问题。
7.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学校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将之作为实现培养目标、落实教学计划、执行教学大纲的重要途径,是使教学改革落到人才培养实处的具体体现。
学校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细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赏析式、答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授课,努力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支撑平台
(一)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编制中,我们以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以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板块,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分层次、板块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全过程、三层次、六板块”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科学,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1)全过程:从大学一年级入学军训,到毕业设计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
(2)三层次:基础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层次。
(3)六板块:
素质拓展板块:包括两课实践、军训、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等环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础技能板块: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外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训练等环节,增强学生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力。
专业技能板块: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专业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业综合能力板块: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实训课程、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依照专业能力结构要求进行的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为学生构建专业能力平台。
综合实习板块:主要包括专业实习、舞台实践、社会实践,强化学生对专业实践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实践板块:主要包括学生科研项目、开放实验项目、学科竞赛、艺术大赛、创意大赛、毕业创作,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践内容体系
在实践内容体系中注意保持各类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实践教学涵盖了课堂实践教学、现场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及舞台实践、社会实践及毕业创作等环节,内容丰富。
(三)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1.大力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加大实习、实训、实践课程的比例,将实习、实训、实践课程成绩纳入学生评价,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合作意识及创新能力。
2.充分利用师资及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和公选课,使学生拓展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3.加大对实验实习场地、设备的投入力度,包括:模拟音乐厅、模拟剧场、模拟录音棚等,完全依照专业标准配备,使学生在实践中与市场接轨,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培养方案的实施,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创新发展的途径。
(四)实践教学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教育视野和开放的办学思想,十分重视与国内外艺术界的交流合作并始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学校各院系定期邀请国际知名的乐队和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大师课讲座。学校与英国伯恩茅斯大学、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加拿大布莱登大学、日本滋庆教育集团等知名院校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同时,2011年还接待了台湾、奥地利、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挪威等地区和国家的来访团体和个人,提升了我校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五、今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精心打造学校品牌,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态势。要强化市场意识,大胆改革创新。根据专业特点,确定专业定位,坚持小规模、多方向、重应用。坚持“艺管渗透、技艺结合”,精心设计好专业布局,认真谋划好专业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空间。
1.修订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国内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影视、传媒等行业正在进行企业技术升级和战略转型,对人才岗位需求、职业能力都发生了变化。面对市场变化的社会环境,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学校将在“十二五”期间,以应用(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以校级精品课、优秀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形成专业课程特色,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2.大力构建教学、实践、创作相结合的建设平台。一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二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实训平台,三是激励学生专业创作的创新平台;实现“第一平台打好基础,第二平台综合提高,第三平台发展个性与提升创新能力”。
3.重视教学方法改革,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自主学习、师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建立学科领导体系,实行专业建设负责制,统筹专业建设
1.要切实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工作组织领导,校主要领导要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放在首位,把那些懂得学科专业建设内涵、胸怀广阔、聚精会神搞学科专业建设的学术骨干放到各级关键岗位上,以保证学科专业建设的组织落实。
2.实行校、院及相关部门专业建设负责制
成立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规划、统筹、指导、检查与评估;教务处负责组织和协调学院专业建设中的日常工作;各学院负责专业建设的具体工作。要求各学院根据学院的总体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建设管理规定,制定本学院各专业的建设规划,并组织做好学院专业建设的自建、自查和自评工作。学校相关部门负责配合做好专业建设的有关工作,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切实抓好落实。
(三)严格教学质量控制
1.实行教学质量责任制与奖惩激励机制为保障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各环节教学质量标准的有效落实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全面推行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教学监管职责,通过听、查课深入了解教师的授课状况。
2.以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为抓手,建立起包括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在内的质量管理闭环,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要严格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检查。要保证教学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教学运行的规范性,强化教学常规管理,明确教师在各教学环节中的职责与任务,严肃处理教学事故,加强教师自律。进一步完善生评教体系,使生评教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发挥生评教的积极导向作用。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督导组的督导、引导、监控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继续把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团队为重点,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1.“十二五”期间,每个学科专业都要千方百计引进和培养1名较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以能够提升本学科原有特色方向的水平和优势,或有能力形成本学科新的特色和优势。
(1)根据我校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专业梯队建设需要,引进对本专业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教学经验,能及时掌握本专业领域国内外发展前沿状况,在本专业同行中有较大影响、较高水平的特聘教授。负责制定本专业的发展建设规划,明确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负责本专业建设及人才梯队的建设工作,指导和培养青年教师、学术骨干;负责组织本专业教学研究和科研学术活动,开设本专业领域前沿课程;
(2)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必须在1-2个研究方向上,引进和培养出完整的、有实力的、名副其实的学术团队,学术团队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应达30%以上,教师队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人数比例要达到70%以上。
2.充分挖掘社会艺术人才资源
(1)所有学科专业都要千方百计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引进有能力形成本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的、深谙文化艺术市场的各艺术门类的优秀演、艺员和艺术家,充实教师队伍并优化结构,有步骤地形成特色学科梯队;
(2)在国内薄弱且急需的特色方向上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个人发展方向与学科整体发展方向一致。
(五)加强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以学科建设带动科学研究,以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是搞好科研的前提和保证。学校上半年制定并下发了《天津体育学院文化与运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天津体育学院文化与运动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2011年科研处要进一步完善学院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制定《天津体育学院文化与运动学院科研奖励管理办法》(暂行),强化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有利于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提高整体教师研究能力,工作创新能力,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2009年以来,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7篇,出版独立撰写和主编的教材5部。并有正式发行学术期刊《现代艺术教育》,现已公开发行四期。
遴选与聚集学院优质教学资源,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和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重大项目。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完善“老带新”的科研举措,加强课题指导,争取在国家级成果奖励上实现突破。
学生在专业技能技巧竞赛方面频报佳绩。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第二届大学生舞台剧比赛中,我校舞台剧在众多专业类院校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桂冠。在第二届天津市大学生文艺展演比赛中,我校师生全力协作,各项比赛都取得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学校本着强化科研意识原则,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教改实践,各处室院系贯彻实施,紧密围绕各专业教学,进行课程改革和课程研究。学校加强科研项目的信息采集、发布工作,为积极申报国家级、市级科研项目做好立项申报、审核等组织工作。
(六)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学校始终坚持国际化教育视野和开放的办学思想,十分重视与国内外艺术界的交流合作并始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政策。学校各院系定期邀请国际知名的乐队和专家学者来院进行大师课讲座,全年累计举办国际性大师讲座80余次。每个学院平均每年举办大师课讲座10余次。国内外著名的艺术家、学者、教授纷纷来我校交流、举办讲座,不仅为学生带来了先进的理论与专业知识,还结合自身实践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经验及指导。